為華裔孩子創造一個學習中文的良好環境
                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2001年夏季教學研討會講演稿
                                (初稿)

                                謝天蔚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txie@csulb.edu

中文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家長都殷切地希望華裔子弟在美國能繼承中國的文化傳統﹐能學會中文﹐懂得中國的歷
史和文化﹐將來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能夠比一般人有更強的競爭能力﹐能夠在這快新土地上出人頭地。為了達
到這個理想﹐家長和中文學校的老師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時間和錢財。然而要孩子學習中文卻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要想讓孩子學會學好中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較好的結果是孩子會在家裡說一點中文﹐閱讀就難
了。要想讓孩子寫一點東西﹐更是難上加難。有的家長看到別人的孩子能流利地說中文﹐能讀報看書﹐非常羨
慕﹐不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於是逼著孩子上中文學校。在大學選修中文課的學生常常在回答“為什么上
中文學校﹖”的問卷時常常選擇的答案是﹕“父母要我上中文學校。”如何讓孩子們學好中文涉及到很多方面
的問題。我們在這裡主要探討的是﹕怎樣創造一個良好的中文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們學好中文﹖

在美國的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的確有很大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我們所說的
語言環境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首先我們來看家庭裡語言環境這一方面。家庭是孩子學習中文最主
要的地方﹐因此是最為重要的。但是詳細分析起來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家庭父母雙方都說國語﹐有的一方說國
語﹐一方說廣東話﹐或者台灣話。也有的雙方說的都是廣東話。還有一些家庭父母一方說英語﹐一方說中文。
即使父母雙方都能說國語﹐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家裡並不跟孩子說中文。有的家長認為﹐移民到美國就是希望
孩子將來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英語是生存和競爭的基本手段。等到孩子上學以後﹐更發現孩子不願意用中文﹐
一談到學校裡的事情就全部變成英文。因此即使他們自己的英文並不太地道﹐卻儘量用英文跟孩子交談。這樣
就把本來可以利用的語言資源白白浪費了﹐失去了家庭學習中文的語言環境。

孩子的另一個社會活動場所是學校。但是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校裡很少用到中文。他們跟老師和其他族裔的同學
交談用英文﹐就是跟華裔同學交談也用英文。因此學校的中文環境是最不理想的。唯一可以接觸到中文的地方
是中文學校。當他們到了中文學校﹐在課堂上可以聽到看到中文﹐可以跟老師用中文交談。雖然每週到中文學
校活動的時間有限﹐但是由於教學有目標﹐老師有責任心﹐中文學校是家庭以外孩子們學習中文的一個極其重
要的場所。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洛杉磯地區的中文大環境相當不錯。這裡有中文電視台、中文電台、中文報紙雜誌﹐可以
租到中港台的錄影帶﹐VCD和DVD等。華人社區更有許多商家﹐特別是中餐館都可以用中文服務。華人社區的
各種社團還經常有各種活動。這些條件是美國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然而對於孩子個人來說﹐家庭和中文學校
的小環境比社會大環境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每天的活動範圍不是大洛杉磯﹐而是家庭和學校﹐接觸的是父母兄
弟姐妹老師和同學。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和中文學校的作用﹐充份利用家長和老師的語言資源。

語言習得的兩種理論

語言學的理論很多﹐對於外語教學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語言學的某一種理論理論往往側重於語言的某一方面。
比如美國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理論重視語言的結構﹐因此由此衍生出來的結構主義教學法就重視機械性的句型替
換練習。重視交際能力的交際法則注重於交流﹐只要意思能夠傳達﹐語言的正確性是次要的。因此我們在討論
語言學理論的應用的時候必須兼蓄並收﹐而不要偏重某一種理論。

在各種語言習得理論中有兩個理論值得注意。一是Krashen關於語言習得(獲得)與學習差別的理論。習得是 
language acquisition﹐學習是 language learning。學習和獲得不同。學習是有意識的行為。獲得
是下意識的活動。語言是獲得的﹐不是學習到的。為了“獲得”語言﹐必須有“輸入”(input)﹐才能有“輸進”
(intake)﹐最後再變成“輸出”(output)(Krashen,1987)。Krashen的理論比較極端。他認為﹐只要有了能理解
的﹐有意義的和充足的“輸入”﹐學習者自然而然就會吸收語言。他還指出一個人到了新的語言環境會有六個
月的沉默期。在這個時期﹐不要強迫說外語﹐而要耐心地等待。六個月以後﹐等到有了足夠的語言材料就會開
始說話。他的理論當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評。我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他的理論是否完全有道理﹐但是有一點是可
以肯定的﹐即學習語言的確需要大量的“輸入” 。

第二種是McLaughlin的理論。他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和解釋學習語言的過程﹐指出人腦是容量有限的信息處理機
制 (capacity limited mechanism)。人腦在同一時間不能同時處理不同的信息。在新的信息或
任務沒有完全處理之前需要較多的時間和集中的精力。一旦一項新的任務熟練以後﹐處理過程就全自動化了。
在新的信息和技能沒有熟練掌握以前﹐大腦處理的方式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 processing)
﹐當信息和技能熟練之後﹐大腦的處理是“自動化的”(automatic processing) 。 用學開車來作一個比
方。在剛學開車的時候﹐注意了方向盤就忘記了踩煞車﹐轉彎時顧了打方向盤卻忘了打轉向信號燈。經過一段
時間的練習﹐這些動作都協調得很好﹐全部自動化了。坐上車以後要考慮的只是開到哪裡﹐走哪一條路﹐其他
的動作都無須再思考。因此學開汽車的時候先一個動作一個動慢慢地練習﹐反復練習﹐直到一切都自動化為止。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學習彈鋼琴和其他樂器、學習游泳、騎自行車等。學習語言跟學習上述技能一樣需要
從簡單到複雜﹐從分解動作到綜合諧調動作。

以上兩種理論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為了要獲得一種語言﹐必須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要有
大量接觸的語言活動﹐要不斷進行練習。這些理論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中國人常說“熟能生巧” 也是
一樣的道理。

從三個方面來創造語言環境

一、在家裡跟子女多交流﹐應該重視經常與子女溝通﹐用中文“談天說地”。話題要廣泛。不僅討論家庭中的
問題﹐而且要有意識地討論學校裡和社會上的話題﹐此外還要對自然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問題多加討論。

我們如果留意一下孩子在家裡說的中文就不難發現﹐他們能用中文討論的事情大多是跟家庭生活有關的。例如
吃什麼﹐買什麼﹐到哪裡去玩等等。他們在談論這些主題時非常流利﹐一旦談到學校裡或者家庭以外的事情﹐
他們就會加入很多英文詞彙﹐例如“我們學校今天來了一個新的counselor。”這種現像我們稱為“語碼轉換”
(code-switching)﹐即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造成語碼轉換的原因很多
﹐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概念和語言形式脫節。因為在孩子的語言中雖然有了counselor這個概念﹐但是
他只有英文的語言形式而沒有中文的語言形式。所以他在說話時不得不轉而使用英語。如果談論的範圍更擴大﹐
很可能連這種帶英文“夾心詞”的中文句子都沒有了﹐全部變成了英語。當然﹐在美國社會生活中沒有確切的
中文詞來表達觀念的情形還很多﹐例如美國的 charter school 在中國就不存
在﹐中文裡就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的詞來表達這個觀念。但是大多數的概念在中文裡有相應的詞彙﹐能夠確切地
表達。如果孩子只會談論家庭的主題﹐我們把他們的語言稱為“廚房語言”。目前很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屬于這
一類。因此為了使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局限在家庭的範圍內﹐有必要經常跟孩子有意識地討論各種問題﹐使他們
有機會聽到各種話題。例如可以跟孩子談談學校裡和社會上的事情。講講歷史文化﹐討論世界大事﹐科學技術
的發展等等。在家庭中﹐父母提供充份的“輸入”是中文學習成敗的關鍵。只有家長堅持不懈地向孩子提供各
種“輸入”﹐才能創造和維持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平時在普通學校裡很少接觸中文﹐那麼週末中文學校就成了他們吸收語言的第二個重要來源﹐中文學校如
何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就非常重要。根據最近發表的對美國東部中文學校的調查報告﹐中文學校裡老師的教學
熱情十足﹐非常投入﹐但課堂教學比較保守傳統﹐偏重朗讀和生字、句子書寫能力的培養﹐對口語和閱讀能力
的訓練重視不夠﹐視聽教具使用率低﹐非傳統的教學手段﹐如語言游戲、演劇、唱中文歌等運用不足(唐力行﹐
2001)。因此老師除了教課本上的內容以外﹐也可以有意識地、盡可能多講述和討論課堂以外的主題。講故事、
唱歌、演劇、游戲都是非常好的辦法﹐學生有興趣﹐得到的幫助也大。在進行各種活動的時候﹐儘量要用中文﹐
至少也要說一遍中文﹐再說一遍英文。這樣學生可以知道老師說的兩個中英文句子是同一個意思﹐會把兩種語
言形式跟一個意義聯係起來﹐對於語言的獲得非常有幫助。

二、鼓勵泛讀﹐提供泛讀的資料
閱讀是提高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一個人在掌握了基本的詞彙和語法以後﹐即有了基本的語言能力以後﹐
語言能力進一步的提高就靠閱讀。不大量閱讀﹐從閱讀中吸收新的語言﹐說的話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閱讀
可以使孩子接觸到家庭以外的語料﹐從中吸收大量的詞彙﹐成語和新句子。這些語料在大腦中積累多了﹐就會
轉換成口語的材料。

閱讀分精讀和泛讀兩種﹐都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精讀就是對選出的文章、課文逐字逐句地閱讀﹐弄懂每個
字每個詞的意思和用法。有時讀一遍還不夠﹐要反復地讀。有的文章還要背誦。對學到的新的字詞句子不但要
懂﹐還要會做練習、造句。我們在中國上語文課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是在進行精讀活動。泛讀則不要求仔細閱
讀﹐主要是以了解文章和書的內容為主﹐不必逐字逐句地看懂每個字和每個句子的意思。泛讀非常重要。美國
學校很注意泛讀﹐常常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很多書。老師並不對每個學生的閱讀內容仔細地分析講解。有的時
候只是要學生寫總結報告。雖然這樣的活動表面看來不是直接進行語言練習﹐但是實際上是讓學生接觸語言﹐

得到更多的“輸入”﹐對於提高語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Krashen提倡一種“自願閱讀法”(free voluntary reading) ﹐每次上課給學生10-15分鐘閱讀時間﹐學
生可以選讀任何書本。一次讀不完﹐第二天接著讀﹐亦可以借回家讀。長此下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明顯提高。
這種大量泛讀的方法很值得借鑒。書本當然要選擇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發動家長募捐﹐把自己孩子
讀過的中文書捐給或者借給中文學校。這樣每個班就可以得到幾十本供大家交流的泛讀書籍了。

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充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電影電視電腦﹐看中文電影﹐唱中文歌曲﹐玩中文的電腦游戲。中文文書處理、學
習中文的光碟以及互聯網上的各種中文資料都是學習中文的好教材。

光盤資源﹕目前市場上學中文的光盤林林總總﹐有的是電腦軟體公司出版的﹐有的是專業的中文教師製作的。
光盤的品質良莠不齊﹐價格也各不相同。例如學習拼音和注音的光盤就有好幾種﹐學習寫漢字的和學習口語的
光盤都有很多﹐此外還有許多供孩子學習的故事、讀物和游戲。在選擇光盤的時候最好先請教已經使用過的人﹐
或者請人推薦。因為廣告常常只強調某產品的長處﹐使用者無法得到全面的資訊。此外專門學習中文的光盤不
一定對孩子有吸引力﹐孩子們最鍾情的是電玩游戲。因此在選擇光盤的時候如果有中文的電玩游戲(包括學中文
的游戲) 可能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

電腦網絡上的資源非常豐富﹐從每天的報刊雜誌到文學作品應有盡有。此外還有許多免費的中文學習網頁。例
如台灣僑委會的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http://edu.ocac.gov.tw/whole4.html)就提供了從初級到高中的華語學
習材料。香港的betterchinese.com提供圖文並茅的故事。南加大(USC)的網站有大量的成語神話故事。電腦網
絡提供了很好的中文學習環境。電腦網路上的中文資料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士製作。一是專業的語文教師﹐二是
電腦軟體公司﹐三是業余人士。專業教師製作的網頁在語言內容和教學方面比較可靠﹐電腦軟體公司的製作技
術比較好﹐在特別在聲音和圖像方面都很吸引使用者﹐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和專業知識﹐往往只是在某
一些方面有特色。業余人士製作的網頁當然不乏有較好的材料﹐但由於時間和精力等種種限制﹐常常不能持久。
有的有頭無尾﹐有的出現不久就消失或者久久沒有更新內容。因此在使用網絡的學習材料時要注意捨取。

家長和中文學校的老師平時要注意收集和積累有用的網址﹐以便在需要之時告訴孩子﹐在哪裡可以找到學習資
料。如何在網絡上找到合適的中文學習材料呢。一是用搜引擎(search engines) 來尋找。例如用 Yahoo, 
Altavista提供的 search engines輸入關鍵詞﹐如鍵入 learn Chinese, learning Chinese online等可以得到許多
相關的網頁﹐搜索的結果往往是幾百個網址﹐使人無所適從﹐要費很多時間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二是
利用其他人已經收集的地址。在網絡上有不少人已經建立了一些網頁指南(web directory)﹐收集了學習中文的
資源﹐並將這些網址分門別類加以歸納﹐使用非常方便﹐如 www.chinalanguage.com。本人收集的學習中文
網絡地址是http://www.csulb.edu/~txie/online.htm。這個網站主要是為成人提供學中文的資訊。希望有心人建
立一個為孩子學中文的資源網頁。三是請別人推薦。有的老師、家長和同學可能已經對於網絡上學中文的資源
有所了解﹐大家不妨相互交流﹐互通有無。

綜上所述﹐學好中文的關鍵在於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即使在洛杉磯這樣中文大環境比較好的情況下﹐家庭和中
文學校的小環境對於孩子學習中文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充份利用家長和老師的人力資源和現代科技資源﹐
打破只有在課堂上讀書本才是學習的傳統觀念﹐為孩子在家庭和中文學校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2001年6月

參考文獻

Krashen, Stephen. 1987.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唐力行、姚學吾.  2001.  “美國中文學校教師的需求﹕教學提高及教師培訓” ﹐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 36:1.